English | 南开大学

于良芝:话语成规——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瓶颈

发布时间: 2016-06-24
浏览次数: 1047

由于公共图书馆可以极大地支持个人及社会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都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最后覆盖全民的发展历程。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自“十一”五开始进入覆盖全民的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现有政策(特别是公共文化政策)讨论农村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即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话语成规——有悖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并已成为制度安排之后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瓶颈。

  


一、 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要覆盖全民

公共图书馆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和美国,已被证明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多重价值,例如:(1)支持婴幼儿的启蒙、辅助各年龄段人群的正规教育、支持从幼年到老年的自主学习;(2)辅助人们获取其工作生活所需信息,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辅助公民获取政府和政务信息,提升其民主参与能力;(3)为所有人提供平等开放、安全温馨的公共空间,为弱势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由于这些价值的显著外部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社会公共品,通过各种方式向所有人提供。

  

二、 我国公共图书馆向农村发展的诉求

“十五”末,我国共有2677所公共图书馆,基本达到“每县一馆”的覆盖率。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应该覆盖所有人”的要求,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向农村延伸,保障农村居民享有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三、 当前农村图书馆事业话语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上述转折的时刻,主导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却是我国特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话语。这一话语用“图书室”描述农村图书馆服务设施,实际指代纸质书刊的借阅场所,与电子资源服务设施、政府信息服务设施、科技信息服务设施、展览培训服务设施等并列,从而将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排除在“农村图书馆服务”之外,重新定义了它们的“合法提供者”。在由此形成的话语体系中,世界公共图书馆话语的核心概念,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职业”、“图书馆员”以及《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有关公共图书馆使命的表述,都无处安放。其结果是,当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可以考虑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时候,我们却开始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分别讨论城乡图书馆服务:用世界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讨论城市(包括县城)的图书馆服务,用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话语讨论农村图书馆服务。



四、 从话语缺失到实践缺失

任何专业化领域的实践活动都是依言行事的话语实践,例如中医和西医分别按其人体和疾病概念从事诊断、处方及治疗实践,律师和法官按照相关法律概念安排庭审程序,图书馆员按图书馆学概念组织信息并提供服务。有什么样的概念就有什么样的职业实践。正如中医概念只能支持中医诊断和处方、不能支持西医的诊断和处方,当我们用两套话语体系分别讨论城乡图书馆服务,我们不可能产生上下一体的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也就是说,按照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话语,我们不可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专业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注:专业化不是指图书馆的大小,而是指其资源体系、服务设计、服务提供等的专业品质)。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不是公平正义的信息社会和平等包容的图书馆职业所能接受的?



·简介:于良芝: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社会问题、图书馆管理。

·媒体转载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声音”栏目文章须注明出处

·对其中“观点”等感兴趣的研究者或媒体,请联系nksxydean@nanka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