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南开大学

校友之声 | 实践智慧与高质量案例研究——白长虹院长在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9-28
浏览次数: 11

实践智慧与高质量案例研究 ——在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2022)上的报告

 白长虹 MTA教育 2022-09-28 21:23 发表于北京

👆   👆   欢迎关注“MTA教育”


导语

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共同指导下,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2022)于9月1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设开幕式、案例建设成果发布仪式、大会报告、平行论坛四个板块。全国MTA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白长虹教授受邀出席“案例传播——融合•共享”平行论坛并做报告,以下为报告内容:


实践智慧与高质量案例研究

图片

白长虹 教授
全国MTA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咨询专家委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南开管理评论》主编


在过去十余年里,我国一批企业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如人们熟知的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华为的流程型组织等等。这些探索为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展示了中国企业家新型管理思想的力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界认识学习的对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这些成果尚未得到有效的扩散。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创新成果不是一瞬间思想顿悟的结果,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生成雏形,又经不断改进才得以完成;二是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对这些成果在结构或流程上外显特征描述很多,但还不足以深刻地解释其实践智慧、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与一般性原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性原理往往表达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清楚地描述;而实践逻辑有时可以呈现为显性知识,有时却隐含在管理行动之中,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在多种关系的作用下或多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从一些成功企业的情况来看,实践逻辑具有稳定性,能够明显改进日常工作的绩效,也能够为一些突发事件提供常态化的处置方式,更能够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主次关系给出解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这些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在组织内是可以传承和复制的,因而是可被认知,可以理论化的。
加里•哈默等人从上世纪175项重大管理创新成果中遴选出了“造就现代管理的12项创新”,包括时间和动作研究、品牌管理、正式化的战略分析、自我组织等等,从这些成果中不难看出管理创新实践者在最初的创造性作用,而这些成功实践又经过不同学者、专家和实践者的研习磨砺,最终得以广泛扩散。仅从学术期刊上检索一下以这些概念为关键词的文章数量,就可得知这些创新成果在业界学界之间的知识旋转门中被反复交流的程度。管理创新的成果作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原本就具有难以模仿性。它们虽然具有一些流程或结构上外显特征,却主要是以不同的管理原理或理念为核心,在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习惯、文化中生成的实践逻辑,使管理者能够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成果,外部人很难认识其实践逻辑,更遑论有效学习了。加里•哈默讲述过一家美国汽车企业花了很长时间来认识丰田生产方式的例子:20年以前这家企业高管认为丰田只是偶尔实现零库存;经过5年的观察,逐渐认识到丰田优势是一种“全员文化”;又过了5年,这家企业研究了丰田的工厂自动化、准时系统等;只是在最近5年里,才发现丰田公司的成功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提升员工的能力、提高领导的责任心,把一线员工的智慧转化成竞争优势的来源。
近年来,加里•哈默多次到海尔参访,他把海尔作为以传统科层制为变革对象的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并努力从这些案例中归纳出新的理念和原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大地上有许多企业进行着管理创新的探索。企业的实践范围日益拓宽: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产品可能销往十几个国家;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技术体系却可能非常丰富,数字化可能渗入价值链的每一项活动;当企业的研发过程、外部合作和销售方式都变的更为复杂时,管理会计又需要为各部门的协调提供准确、适时的分析结果;产业链协同、平台经济、生态体系等实践发展突破了单一企业的管理边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界以更开放、更综合、更深入的方式做出回应。探寻这些宝藏,让它们发出应有的光芒,这是管理研究者应该承担起的历史性任务。
面向实践的案例研究,并不是要降低学术标准,更不是要把学术文章写成通俗故事。学术标准是学术质量的保证,严格的学术标准也有利于遏制学术浮躁,而后者恰恰是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驱动因素之一。我们在审稿过程中发现比较突出问题有:一是构造模型时提出的假设严重偏离的现实,使得模型完全无法联系实际,损害了理论的应用价值;二是有些作者在选用一些概念的操作型定义时寻求省力,忘记了操作型定义就像是显微镜的镜头,过于简化的定义等同于粗制滥造的镜头,即使一架显微镜镶金嵌银,这样的镜头也不可能让人看清事物,更不用说深入观察事物内在的机理;三是在案例研究或其他定性研究中,对真实事例观察不细,证据链缺少必要的细节,实际资料不足却急于构建理论,理论悬浮于现实之上。
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社会之后,管理实践就具有了鲜明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特征。当代管理实践的一系列重大议题,如模块化对生产分工和生产方式的重构,数字化技术对价值活动与过程的驱动,智能互联产品与价值链的兴起,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创新道路等等,都以既有的理论成果作为引领实践的理论之光,又在实践中涌现出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理论智慧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实践智慧也为理论发展拓宽了疆域。
这里列举本刊关注的四类重大问题,具体包括:(1)能够详细分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的过程中的实践智慧和管理机制的案例研究成果;(2)能够详细分析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进行的新探索、取得的新成就的研究成果,能够真实反映这些成就的管理实效和内在的逻辑;(3)能够详细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面对竞争困局,勇于拼搏,寻求胜机的案例研究成果;(4)能够识别并详细分析我国企业面对的特殊管理课题的研究成果,说明这些现象下面可能隐含的一些机理。希望推动以重大问题研究激发实践智慧,在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高深学问,生成出有理论价值的成果。
为了让这些成果得到推广,使更多企业能够学习借鉴,学术界的案例研究应该尽量完整地、清楚地展示出这些实践逻辑。这种研究首先要说明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或原理是什么,它们和既有原理在哪些方面是背离的,或是对既有原理做出了哪些修正。其次,新理念或原理与实践逻辑的关系,这些理念或原理是通过一组实践逻辑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关研究应该说明创新实践者在这种逻辑驱动下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比如组织内如何分工、如何协作、如何进行业务控制等等。第三,持续跟踪研究实践者在变化的情境中如何践行这种逻辑,在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建立起新的适应性联结。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用深描的案例方法,力求阐释出默会知识中的内涵。第四,通过对管理实践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复观察,识别出实践逻辑中的可创造性和可延伸性的内容,使学习者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再创造,使创新真正得以扩散。
管理学科面向实践的转型,开展高质量案例研究当然需要企业界的呼应。这就需要打破学术界与企业界双方的隔阂,建立起能够充分沟通、深度交流的合作关系。我们曾经提议,为了实现双方思想共振、知识共创、理论共融,有必要建立起更为畅通的知识旋转门。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交流深度和广度已经显著得到改进,《南开管理评论》希望以学术期刊为平台,运用多种途径吸引双方的注意力,继续致力于这种知识交流机制的建设,为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起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案例研究——探索•创新”平行论坛报告嘉宾精彩观点

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2022)大会主旨报告嘉宾精彩观点

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2022)开幕式嘉宾精彩致辞




扫码关注我们 

MTA教育




👇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看见

收录于合集 #MTA优秀案例
 17
上一篇增进交流互鉴与融通共享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案例建设——“案例研究——探索•创新”平行论坛报告嘉宾精彩观点下一篇增进交流互鉴与融通共享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案例建设——“案例传播——融合•共享”平行论坛报告嘉宾精彩观点
阅读 413
MTA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