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学生团队赴天津市第六埠村开展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 2024-09-11
浏览次数: 10

南开大学学生团队赴天津市第六埠村开展暑期实践

(通讯员 赵偲靖 刘琳)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亲身体验农业农村政策的落地成效,628日至629日,南开大学商学院“绿意红行乡韵绘,振兴乡村绘未来”社会实践团队赴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开展暑期实践调研。

西青区辛口镇是维持天津市近2/3蔬菜供给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六埠村,位于大清河、子牙河与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不仅是防汛的要冲之地,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闻名。村名源自往昔防汛时六堡人的支援,由“第六堡”演变为“第六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

近年来,第六埠村依托红色文旅和绿色生态农业两者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红色”为韵、“绿色”为底、“红绿”相衬、双擎发展的道路,建成了生态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六埠”,形成了特有的“红+绿”产业结构。大清河故道,红色精神传承不息;千亩蟹田稻,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气。“红+绿”模式成为该村增收致富的独特“密码”。基于此,实践团队聚焦“红+绿”模式,参观调研实地考察当地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前期寒假了解第六埠村村史的基础上,28日上午,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对“红+绿”模式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心声与期盼。通过对饭店阿姨、经营种子店叔叔、种植水稻的爷爷等多位村民的深入访谈,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村民们对于村领导高度的称赞与认同,以及对发展“红+绿”模式的大力支持和绝对配合。其中饭店阿姨表示,没有村领导的带头作用,第六埠村是成功不起来的。

28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第六埠村千亩蟹田稻地旅游景区。“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新铺设的油柏路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古河道旁的垂柳在风中摇曳生姿,千亩稻田在田野中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在这里,实践团队不仅看到了第六埠村的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深刻变化。

为挖掘“红+绿”模式背后的故事,29日上午,实践团队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与郝庆水书记和倪国志书记进行了更深入地采访和交流。通过访谈,实践团队了解了第六埠村“红+绿”模式的背景、含义以及发展成效。访谈过程中,倪书记表示,为推动第六埠村持续发展,村委始终以郝书记为代表,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学习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学以致用,因地制宜。

29日下午,在倪书记亲自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实地参观了第六埠村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重走长征路”项目。这条“长征路”全程4公里,沿途设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10个标志性场景。实践成员常思如表示,将不忘长征人,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六埠村的故事,是农业农村政策落地的生动写照,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践的典范。实践团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挖掘“红+绿”模式背后的内生机理与发展路径,为推动该模式的科学应用与广泛推广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