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李全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者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Witnessing Cyberloafing: A Daily Diary Study of Observers’ Reactions to Cyberloafers”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正式发表。该研究从旁观者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了职场中同事“网络摸鱼”行为对员工的心理与行为影响,为企业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网络摸鱼(Cyberloafing)是指员工在工作时间使用公司网络处理与工作无关的私人事务,如浏览非工作相关网站、刷短视频、收发私人邮件等。尽管这一现象在数字化职场中日益普遍,但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分析其对行动者(Actor)的工作绩效或创造力的作用效果,忽略了其对周围旁观者(Observer)的潜在人际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研究通过对128名企业员工开展为期10个工作日的日记追踪调查,发现员工目睹同事摸鱼后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即感受到他人获得了不当的休闲时间,却未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这种相对剥夺感会进一步引发两类负面反应:一是降低自身的工作投入;二是对摸鱼同事产生负面评价行为(如抱怨、贬低等)。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同事相对绩效的调节作用。当摸鱼同事相对绩效较高时,员工的相对剥夺感会显著减弱;而当摸鱼同事相对绩效较低时,员工的负面反应会更为强烈。
以上研究发现不仅拓展了网络摸鱼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基于研究发现,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管理策略:一是规范网络使用行为,明确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界限,引导员工合理安排私人事务;二是通过压力疏导、正念训练等方式,帮助员工缓解因目睹不当行为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相对剥夺感;三是加强对低绩效员工的绩效辅导和目标管理,减少其摸鱼行为对团队氛围的破坏;同时对高绩效员工明确行为边界,避免因特权感引发团队矛盾。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作为商科国际权威期刊之一(FT50期刊),在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该论文的发表不仅彰显了南开大学商学院在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学术影响,也为我国企业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优化员工行为管理、提升组织效能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51-025-05933-x